在貴州省丹寨縣羊甲村的羊甲小學操場上,一場國家級非遺——苗族蠟染的「大秀」正如火如荼的開展。非遺傳承人教授孩子們蠟染技藝,獲世界大獎的服裝設計師親自解說並帶領孩子們展現自己走秀的服裝……孩子們學非遺技藝,講非遺故事,思非遺傳承,玩得不亦樂乎。
一所偏遠大山裏村莊小學的孩子,能有如此五光十色的課後日子,讓前來觀賞的媒體記者贊嘆不已。羊甲小校園長王春平告知記者,上一年「雙減」政策落地後,羊甲小學在杭州濱江試驗小學的協助下開展課後服務試點,有效破解了山區少數民族校園課後服務的難題。
杭州「貴人」三年為山區縣請來484位名師濱江試驗小學和羊甲小學的緣分,要從三年前該校校長張翼文的一次送教說起。
張翼文是一名有30多年教齡的特級教師,也曾在衢州常山的村級小學當過三年校長。2019年,他第一次受邀來到其時濱江區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的丹寨縣進行教育幫扶。
在其時仍是貧困縣的丹寨,整個縣都找不出一個特級教師,也無力承擔邀請外面的特級教師來講課的費用。像張翼文這樣樂意免費前來授課的特級教師,可以說是雪中送炭。「你是咱們丹寨教育事業的貴人!」時任丹寨縣教科局局長肖國林的這句話讓他浮光掠影。
面臨山區孩子們一雙雙質樸的眼睛,本來僅僅來給當地教師講幾堂課的張翼文決議再做些什麽。當年,他就在丹寨成立了個人作業站。曩昔三年,他每年都要往丹寨縣跑個兩三趟,並先後帶動484位名師到丹寨送課送教,以課堂教育、觀念陳述、教材解讀相結合的方式,翻開村小教師的「新視窗」,為當地培育一批「帶不走」的優質教師隊伍。
「每次張校長來丹寨講課,下面的掌聲總是特別火熱。」其時在丹寨支教的杭州教師劉靜回憶,張翼文最大的特色就是用心,「別的人給貧困山區校園捐東西,要麽捐文具要麽捐書,張校長則不相同,他給每個教師按專業學科訂了教育月刊,這讓咱們深受轟動。」
此外,每年張翼文還會組織幾名丹寨縣的年青教師來濱江跟崗學習。王炳進是一名90後數學教師,從教後一直在丹寨縣的村級小學任教。經過張翼文的個人作業站,王炳進成了張翼文的「徒弟」,上一年9月又來到濱江試驗小學跟崗學習,個人能力得到日新月異的成長。王炳進告知記者,今年七月跟崗結束後,他將回來丹寨擔任一所村級小學的副校長,「我要把在杭州學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帶回丹寨,給孩子們一個不相同的課堂。」
山區村小怎樣搞好課後服務?杭州校長出了個點子2021年3月,濱江與丹寨的東西部扶貧協作作業臨近結束。但張翼文與丹寨繼續兩年多的緣分卻還在繼續。在他的推進下,濱江試驗小學與丹寨縣羊甲小學實現集團化辦學,並得到兩地教育部門的批準。
杭州市濱江試驗小學與丹寨縣羊甲小學聯合辦學羊甲小學位於貴州省丹寨縣羊甲村,是一所典型的村級小學。村裏650個學生中,留守兒童占了80%。集團化辦學後,羊甲小學的孩子們從此穿上了濱江試驗小學的新校服,整個校園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張翼文帶領杭州愛心師生、家長、社會人士給羊甲小學捐贈新校服、新課桌、新書包、新棉被等學習日子用品,還換掉了校園裏用了十幾年前的老電腦……「要把羊甲小學打造成一所最美村莊小學!」對張翼文來說,最美不只體現在硬件,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有一個最美的幼年。上一年國家「雙減」政策落地後,他又協助羊甲小學啟動了課後服務變革試點。
對東部大城市的校園來說,課後服務並不新鮮。但在羊甲小學這樣的西部山區校園,搞好課後服務卻是一個大難題。
第一是師資。羊甲小學全校23名教師的均勻年齡在45歲以上,只有一名35歲的年青教師。「平時課後一般都是給學生補補課,怎樣帶孩子們玩起來,誰都沒經驗。」王春平說。
第二是觀念。對許多山區教師和家長來說,山區孩子經過考試高人一等才是最重要的,課後活動並不被註重,「一些老教師對課後服務缺少積極性和主觀意願,家長也憂慮能不能搞得好。」
面臨王春平的困惑,張翼文支了個招,「校長要有更開闊的辦學視野,圍墻外的教師也能為我所用,要恰當憑借社會力氣。」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濱江試驗小學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羊甲小學逐漸樹立起了一套完善的課後服務體系。「咱們從校外請來了八位課後服務教師,有的是丹寨其它校園的教師,有的是社會上的專業人士。每天四點半放學後開展一個小時的課後服務,課程包括書法、蠟染、功夫等等。」王春平告知記者。
小學生在羊甲小學課後服務中學習毛筆書法經過兩個學期的實踐,課後服務試點取得了很好的作用。「孩子們變得更自傲了,也學到了許多東西。有個叫王欣萍的小朋友上了書法課後,現在已經能給家裏寫對聯了,家長贊不絕口。」王春平說。
羊甲小學學生在課後服務中學習功夫套路而在張翼文看來,課後服務的重要性不亞於課堂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開展的接班人,而不是製造只會考試的機器,這並不因東西部差異而有所不同。搞好課後服務對人的完好開展非常重要。」他等待,經過對羊甲小學持之以恒的教育幫扶,讓這所村莊小學成為帶動丹寨縣教育水平提升的一面旗號,同時也為破解「雙減」背景下山區小學課後服務難題貢獻「杭州經驗」。
|